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环保能源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环保能源  

大山深处勘探队:刀劈斧砍开险路 人抬肩扛钻探忙


2021-11-23 22:30:28  来源:百姓生活


百姓生活讯(杨擎宇 秦志刚 黄文琪 白大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和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云贵高原山地,靠着刀劈斧砍开路、人抬肩扛搬运设备,以石当凳、泥地当桌,风餐露作,早出晚归,辗转腾挪于平均海拔达1100米的贵州大山区,每天保证高效打出400口井促项目提速提效……他们就是承担2021-2022年澎水区块道真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的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南方分公司SGC2134地震队的钻机班组人员……




披荆斩棘开出前行路


“这地形实在是太复杂了,根本没有路,必须用刀劈开荆棘才能行走。”钻井操作工罗德轩说。此刻,他正挥着手中的长柄刀,从密布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通道来。刚雨过天晴,树枝上还挂满露水,刀一落在那些藤蔓上,震落水滴一片,很快湿透工装。


“只有开通了路,才能抬着钻机通过。” 罗德轩一边挥刀一边气喘吁吁地说,安全帽下面的那张脸满是汗水,身后是一条刚开出的荆棘丛生的“路”。


“开路不光为了我们,也是为了后面的下药、放炮、清线作业的人员好走。” 组员黄顺国说。


但这一举几得的事,实施起来特别耗费体力。为加快进度,他们只有两人或三人轮换挥刀,使出全身解数,加速推进。


阻路的不光是密林和荆棘,还有随时出现在眼前的断崖、裂缝、深沟、天坑。


据统计,近3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水源地1500多处,断崖峭壁160多处,裂缝和天坑40多处,每一处对钻机设备搬迁都是挑战。


每当这时候,他们就要依靠更多的人员精诚协作,一起把钻机分拆成小部件,通过绳拉绳降,把设备部件运上去或吊下来。为过一条沟涧或断崖,往往需要七、八个人通力合作,忙乎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将一台钻机搬迁到指定位置。




喊着号子把设备抬下山


一早起来,杨宗书班组的人就开始忙碌:准备安全帽、保险绳、手套、干粮……今天,他们要攻克中段山区的一处悬陡地段,把4台钻机先放下15米高的断崖,再沿着昨天刚砍出来的一条陡坡路把钻机抬到500米外半山腰的作业现场。


雨淅淅沥沥下着,这样的天气极不利于野外作业。但为了打井提速提效,他们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大山区里,已经习惯了在小雨中作业。


吃过早饭出发,经过汽车一个多小时的绕行和四十多分钟的徒步,他们终于来到断崖顶,开始一样样把钻机组件往下放:底座、主机、钻杆、油桶……他们上下分工,每下放一件东西,都记好数,小心翼翼寻找位置放稳置平,防止滑下深沟。


当最后一样组件吊放完毕,人员全部安全撤到崖下时,时针已经指到下午两点。此时,送来的饭菜早已经凉了。之前,大家就一直高度紧张工作,全然顾不得吃饭,身上全被汗水和雨水打湿。现在停下来,发现自己很饿,即便是冷饭,也吃得十分香甜。

吃完饭后稍作休整,又开始第二程搬迁。他们必须赶在雾气起来、天黑之前,全部完成4台钻机搬迁,并安全撤出山林。


于是,大家俩俩分工,背的背、扛的扛、抬的抬,开始把大小件往山下搬运。为让重心和步调一致,在搬运中,他们喊起了号子。一样样笨重的组件就在他们一声声“哎嗨—哎哟”低沉有力的号子声中,有节奏地晃悠着移挪到了山腰,完成了当天的搬运。




千方百计把饭菜送到位


打井和钻机搬迁是体力活儿。因为体力消耗巨大,每个组都配了一名炊事员,专门负责做饭和送饭。


做饭和送饭的活儿,一点也不比打井和设备搬迁作业轻松,得每天4点过起床,为全组人员准备早餐,等大家出门了,就得开始准备午饭。午饭是操作员们的主餐,必须丰富、扎实,操作员们才有足够的体力完成当天任务。


不管做什么饭菜,到十点钟,都必须备好饭菜出门。因为路程遥远、山路崎岖,要准确找到作业地点,得花一、两个小时。


黄中芳是钻井班罗德轩小组的炊事员,一个多月前,她随着丈夫来到项目,丈夫在野外打井,她就专门为钻机组做饭和送饭,成了钻机班组里的第12对“夫妻档”。


这几天,她负责送饭的钻机组下到了一处崖下作业,必须经过一处近90度、长150多米的陡斜坡。上下坡的唯一依赖,就是抓住丈夫他们系在旁边的一根粗粗的长达200米的安全绳。


每当送饭至此,黄中芳都心里发怵,要给自己鼓半天勇气才上前去抓绳子往坡下一步步挪移。


“这坡实在太危险了,往下走时,每次我都不敢低头往下看,只顾抓着绳子往下滑,绳完就是到底。”黄中芳说。背上是背在背篓里的随时要防止被打倒的饭菜。


在整个工区,像黄中芳这样的“后勤保障员”还有上百人,他们每天穿梭于山林、奔波于基地与各作业点之间,追逐着生产,成为野外作业人员的“流动餐桌”。





责任编辑:张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