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市州动态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市州动态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广元利州扶贫五年成果斐然


2020-07-21 22:27:23  来源:百姓生活网


百姓生活网讯(梁文华 文/图)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五年前流传着“月坝李子坝,玉米纽子大,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水少不养鱼,有病不能医。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当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今年七月,再进月坝村,有了食用菌标准示范基地,利州香菇集配中心,古朴典雅的街区,讲究的一品九碗的美食,“离太阳最近”的近月湖,游人如织,现人均收入1.4万元。这一切令人感叹,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利州香菇集配中心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帮扶利州精准脱贫工作的收关之年。五年间,成都分院在精准脱贫的攻坚任务中发挥“科技国家队”作用,精准把脉精心谋划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2015年,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中共四川省委第十届六次会议作出了《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成都分院在中科院党组和中共四川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快速响应、积极行动,对四川省广元利州区域和9个村开展对口定点帮扶(贫困户436户、贫困人1505人),帮扶的贫困村个数占利州全区贫困村的15.3%。


秦巴山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偏处内陆,自然阻隔,信息不畅。加之生产要素弱,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带动力弱,经济发展较全国滞后,广元市利州区内贫困发生率约11%,贫困人口15858人。



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刘刚君介绍精准扶贫整体情况


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刘刚君说:成都分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注重和加强党建引领和整体捆绑帮扶。成都分院积极整合院内相关单位资源对利州区域和9个贫困村整体打包捆绑集成帮扶,着力补齐精准扶贫链条中的科技链,注重发挥中科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从组建“四级两联动”党建帮扶体系(即:一是分院党组、各所党委、党办部门、支部小组“四级联动”;二是分院、研究所、责任部门、驻村干部“四级联动”)和“帮扶单位+科研团队+驻村工作队+企业+村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户”科技帮扶模式,到打出了4+N组合拳(四个协议、N帮扶项目方案),探索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上左图:科学家张丹(右一)指导村民王钦种植灵芝;上右图:成都生物所胡亚东博士; 下左图:香菇; 下右图:灵芝。


被金灿灿的灵芝映红脸颊的白朝乡魏子村民王钦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灵芝、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近500万元。这要感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领导和专家们帮扶和技术指导。


据白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石洪连介绍:白朝乡脱贫攻坚精神就是“战天斗地脱穷帽,不等不靠奔小康”。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的帮扶下,白朝乡用了两年时间打造四级柏油公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等,原来村子里只留有空巢老人和孩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返乡创业,成立公司,仅食用菌面积辐射达到近一千亩,产量接近一个亿。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科学家、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张丹欣慰地说,五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实行现场技术指导或“一对一”技术帮扶,农民们积极配合,采取菌菌、菌菜、菌药的轮作、间种、套种模式,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据成都生物所胡亚东博士介绍,通过中科院STS项目“秦巴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实施,在广元的贫困山区新建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新产业,构建了贫困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项目组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重点选育引进了3种石斛(金钗石斛、叠鞘石斛、铁皮石斛)和2个小麦品种(川育25和中科麦138)。以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建立中药材与粮食作物混合种植及高效利用的山区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石斛一般采收生长2至3年的茎入药。引种石斛成功后第3年开始投产,5年进入丰产期。



组培育苗


“我们看到一株株的石斛在岩石上生长时,背后是科研人员的汗水与付出。我们的科研人员就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它们的幼苗。”“在无菌室里要经过几个阶段3至6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才移栽成活。” 四川同圣金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绍燕说。



广元市利州区区委副书记王超展示最大的灵芝


广元市利州区区委副书记王超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就是科技,我们这几年跟中科院合作深深的感受到科技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支撑和变化。2015年,跟中科院成都分院签订了现代农业科技扶贫协议,中科院成都分院累计选派21名科技管理骨干组成驻村科技帮扶、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利州区域和9个村开展靶向发力,最长的驻村干部已经有5年时间。科技引领,让利州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筹集资金、稻谷产量提升,水果产业,实用菌的销量过500万等等大大增强了老百姓的信心。同时,成都分院还为本土人才进行培养,定期举办培训班等,科技兴村让百姓富裕。”



岩石上培育生长的石斛


看到乡村这样的变化,中科院成都分院驻村科技帮扶干部徐海涛风趣地说:“五年一直帮扶村民脱贫,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问题,它们脱贫了我也准备脱单了。”



村民采摘大棚里的食用菌


中科院成都分院四级高管李雁琴强调说:扶贫先扶志,我们驻村科技帮扶干部很多时间要跟村民沟通交流,循序渐进地改变其观念,让科技注入人心。



驻村扶贫干部抢修公路


类似他这样的帮扶干部很多,张丹研究员、淳泽研究员、驻村科技帮扶干部包晓凤、何涛、李娟、黄可居、付琳森、葛娟、王子维等21名帮扶团队,在帮扶利州区五年时间里,党员走在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冲刺只争朝夕,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无论刮风下雨,道路坎坷,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有时道路被滑下的碎石堵着,他们冒雨输通道路。他们毫无怨言,心系着帮扶对象。通过全院的努力,科学的帮扶。他们终于完成使命,那一刻他们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长长地松了口气。



月坝近月湖


成都分院主动作为,探索出了一套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组培、示范、产品、电商、销售服务延长产业链,提升经济发展多元化,让贫困村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贫困户有增收项目,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之路。


截至2019年,扶贫项目成果转化带动利州经济效益新增突破1000万元,2017年利州区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利州区和9个帮扶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至1.4万元,利州9个帮扶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成都分院连续三年(2016、2017、2018)获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系统7家单位两年分获“广元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一个“好”字。这一个“好”字,凝结了中科院成都分院全体科技工作者的无数心血与艰险!





责任编辑: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