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医疗卫生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医疗卫生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援藏结束我们仍是你们的生命健康守护人


2021-05-25 10:30:15  来源:百姓生活


54岁的年龄,70多岁的身体,这位卓玛在温江找到了她的救命“门巴”


百姓生活讯(贾元东 记者 黄国苗)一米六的个子,体重不足八十斤,坐在轮椅上,即使吸着氧气也是阵阵喘息,心率快、呼吸急,氧饱和度低,下肢水肿,仅54岁的人,乍眼一看,就像70多岁的老人……这种弱不禁风、风烛残年的病状,惊得在场的医护人员全都倒吸着一口凉气。



此时,在她看来,自己可能是来等死的。这也是藏族小医生勒措在电话里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张婧含蓄表达出的意思。


来自400公里外的求助电话


电话是在3月24日晚上10点响起的,像一道骤然的响雷,惊破了春夜的寂静。


“师父。”一句带着浓浓藏族口音的四川话,让张婧有点熟悉有点恍然,似乎回到了400公里外、海拔近4000米的甘孜州色达县翁达镇,在这里,张婧对口支援“传帮带”一年,与翁达镇卫生院的医生勒措互认了师徒。


“师父,我们镇上有个病人快不行了,已经辗转多家医院了,现在人在成都,能不能到你们医院,帮她减轻点痛苦。”听着勒措的话,张婧渐渐知道了病人的情况。


病人叫四郎措,生活在色达的农牧区,家庭主业是养牦牛。4000多米的高寒缺氧之地,常年放牧,再加上生育了三个子女,让她多年积弱的身体总处于生活条件差、饮食营养差、长时间艰苦劳作的状态,无疑这是一种人的健康状态的负循环,她的身体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差,稍一活动,就明显感觉气紧、心累。


从农牧区搬到各种条件相对要好的翁达镇上,四郎措的身体也没有好转起来。进入2021年,四郎措基本就没有起过床,多年的反复咳嗽、咳痰也愈发厉害,作为镇卫生院的医生,勒措曾经上门为她看过病,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勒措只能暂时给她吸吸氧,此时,四郎措已经走不动了,吸氧也是在她家里完成的。


总不能坐以待毙吧,只有寻医诊治。从翁达镇卫生院先后到色达县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治疗,四郎措的身体状况并未得到好转。在丈夫的护送下,又长途跋涉几百公里来到成都,跑到省城大医院,挂了急诊,急诊说病情危重,要住ICU。


住进ICU,意味着四郎措要一个人呆着,丈夫只是偶尔过来看望,加之语言交流不畅,这是他们不可接受的,便拒绝了。


拒绝之后,四郎措的丈夫心中一片茫然无措,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成都,妻子被下了病危通知,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而他们又不愿住ICU,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在极度痛苦的状态下了却余生吧?


四郎措的丈夫给勒措打了个电话。勒措是他唯一一个认识的医生。电话打通了,丈夫哭了起来,看不到生的希望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电话里,丈夫的唯一要求是,让四郎措不要那么痛苦,如果真的医治不了,那就认命,无论任何结果我们都可以接受,都不会去怪罪任何人。


这时,勒措便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师父,已经回到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张婧,这便有了开头那通电话。


54岁的人乍眼看像70岁的人


情况到底怎么样,真的是快不行了吗?张婧虽然心里没底,但那一年的师徒情谊和带着几分温暖的乡音,还是让她做出了选择,“你让他们过来嘛,我们看看情况。”


3月25日,四郎措在丈夫的陪伴下,被送到了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紧急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虽然提前有电话联系,科室里的医护人员已有心理准备,但在看到四郎措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还是倒吸着凉气,锁紧了眉头。


54岁的人,瘦弱之态胜似一个70多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面色、口唇发绀,问答之间已觉气若游丝,各种表象都验证了之前电话沟通过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之病症。当班的医护人员们都围拢过来,赶紧把四郎措送入病房进行抢救。安置心电监护仪,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消炎、止喘等药物陆续输入,抽血急查血常规、氧分压、肝肾功,安排急诊心电图及胸部影像学检查。


经过抢救,四郎措情况有所好转,心率、呼吸减慢,氧饱和度升高,但查血等结果明确提示有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心功能不全、贫血、低蛋白等多种问题,还可能存在有肺栓塞,每一项问题都可能致命。而且四郎措身体基础差,感染重,如果不能及时阻断病情进展,四郎措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骤亡。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入院头三天为救治关键时期,全科讨论救治方案,并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科室主任、副主任、医疗组长、病人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护理人员每天查看病人数十次,其中有曾在翁达镇卫生院对口支援过的张友兰;做造影、CT等必须外出的检查时,主管医生反复评估病人情况后,带好抢救物品,由医生护士全程护送,生怕半路出一点问题。


很巧合,张婧是四郎措的主管医生,查房时,看到瘦弱的她吃的是糌粑,不仅不好消化,营养也不适合她这样的病人,张婧便和家属沟通,要求给病人加强营养。四郎措的丈夫便去买了牛肉,找不到地方冻、找不到地方炖,科里的护士就想办法,连同他们其它生活上的不便一一化解。


只要你们需要,我们仍是你们坚实的保障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四郎措渐渐好了起来,脸庞日益红润,精神变好了,话也多了,饭也吃得多了,还能自己坐起、穿衣,她丈夫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增多,“谢谢,好好……”这句他们与医护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张婧在色达时耳闻最多的,此时听来倒是多了几分情缘之意。


4月26日,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四郎措病情恢复较好,准备出院。这天,她特意梳洗了一下,穿了一套崭新的藏装,丈夫将她送到医生办公室跟大家告别,虽然四郎措还是坐着轮椅,但即使不吸氧,面色及口唇也是红润的,脸颊看起来比来的时候圆润一圈,说笑、活动都完全没有明显喘息,肺部呼吸音清楚,看起来和刚来医院时判若两人。



临走时,四郎措的丈夫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拿出哈达,躬身给医护人员戴在颈上,他们面带微笑,用这些日子来磨练出来的、稍微娴熟的汉语反复说道,谢谢你们,“病了这么久,本来以为没希望了,来到你们这里,治疗好多了,这是在我们预想之外的事……”再往下,四郎措的丈夫就哽咽了。


摸着脖子上洁白的哈达,结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离开色达已经一年多的张婧心里暖暖的,张友兰也是。


勒措在翁达再次打来电话,一再感谢。“没有想到,你们来翁达传帮带的时候,教我们医疗技能,帮我们看病人,带我们提高服务水平,现在你们都回去了,离得那么远,还能帮我们的病人解决困难,我们很感激。”勒措要师父张婧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转达感谢的同时,诚意邀请各位老师,有空的时候再到色达、翁达,来走走、看看、坐坐。


“对口支援传帮带只有短短一年,但我们的情谊是永恒的,无论何时,只要你们有需要,为了大家健康,我们仍是你们的后盾,永远如此。”通电话的过程中,张婧的手一直轻轻地摸着自己脖子上柔软的哈达。(文/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张婧  宣传统战部 谢小英)



责任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