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医疗卫生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医疗卫生  

VR筛查3秒出报告 这里的农民医疗服务好洋气


2020-04-08 14:44:50  来源:百姓生活网


——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全国试点“紧密型医共体”


百姓生活网讯(陈宇 贾元东)“好新鲜,机器医生3秒钟就把我病看了”4月2日上午,石板滩街道东风村1社69岁的李秀春老人在石板滩卫生院体验了一把VR诊疗仪眼部病变筛查;与她一样新奇的还有同村的76岁的李向如大爷,候诊大厅一台全科多功能检测仪让她平时并未关注的心率、血氧、呼吸等方面的问题5分钟不到就一览无余;门诊体检常规的发热胸片筛查因医院增加肺部筛查选项而帮和平村70岁的陈廷栋(化名)大爷查出了初期的肺结节,避免了早期肺癌的发生......因疫情而进一步加快推进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课题,正在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以“紧密型医共体”的方式进行全国试点的探索。


精准防治 三级联动让信息跑路


家庭医生管理系统是紧密型医共体的一个显著体现。4月2日,记者跟随村民李秀春全程感受了系统的高效和协同。上午9点半,根据慢病管理的阶段流程,东风社区卫生站乡村医生李志学通过系统网络发送手机短信通知李秀春等15名辖区范围的糖尿病患者石板滩乡镇卫生院做眼部筛查。上午10点半,在卫生院,负责该村的家庭医生团队长刘灵医生用VR诊疗仪为李秀春做了眼部筛查,仅过了3秒钟,检查报告出炉:图像显示她的右眼已经出现因糖尿病引发的早期视网膜病变。刘灵当即预约了团队里的专家——新都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翠与患者李秀春进行视频问诊,10多分钟后李翠给出诊断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到区医院做检查并为李秀春留出第二天上午10点到10点30分时段的一个诊疗专家号。


“不用再办区医院的就诊卡,也不用再在区医院做基础性检查,也不用再乱找科室和医生,她只需要带上自己的医保卡按预约的时间段赶到李翠主任的诊室就好了。”刘灵告诉记者,在这个家庭医生管理系统里,针对东风社区片区,乡村医生李志学、自己和卫生院另外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以及医联体的学科专家是一个协同的医疗团队,一起为这个患者服务。


石板滩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刘亨良告诉记者,糖尿病是属于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慢病管理,以前纸质档案管理的时候,只是由村医对血糖进行了血糖指标的单一性检测管理,而引入家庭医生信息系统后,则是由医疗团队通过多项精细化指标进行管理。由石板滩卫生院专门成立了医防组进行专项管理。医防组分5个小组,每组分片管理辖区内的慢病患者。而每个医疗小组由乡村医生、卫生院医生和医疗专家共5人组成。


 以前单一只监测血糖指标变成现在围绕糖尿病进行了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指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6项更精细化的指标进行监测和管理,比如多久该查血糖,血红蛋白、眼睛筛查等,在家庭医生管理系统里都有规范的时间段要求;引入医联体家庭医生管理系统后,就可以只让信息跑路,而病人少跑路了,因为村、镇、区三级医疗机构都用的这一套系统,病人的基础数据、监测管理进度,每个团队工作完成的情况等等一目了然,绩效的考核也跟这个系统挂钩。


“与新冠的预防一样,慢病的管理也是遵循早发现、早治疗、早管理,以糖尿病为例,前期不预防好,后期有很多并发症,本来只花小钱就能控制的疾病最后会给病人自己和家庭增加很大的医疗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医疗成本。”石板滩卫生院院长罗力告诉记者,所以医共体试点一开始,卫生院就抓住慢病管理这个重点,将村医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第一批次选择10个村医做为试点,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为抓手,管理体系延伸至村站。开展村医精准培训,建立转型学习型协作组织提高村医能力,团队长和村医定期开展高风险案例分享会,以具体病案讨论为基础,提升村医的管理能力和诊疗水平;村医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激发患者自我参与疾病管理和并发症筛查意识,从前三个月的管理效果来看,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目前家庭医生管理系统已经完成1万多人精细化管理签约,而基础的费用是由国家公共卫生资金和医保资金来支出的,这样就把国家的钱用到实处,也成为患者家门口的健康管理者。


引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后,同步实现了医疗和公卫数据的互联互通。区镇村三级的医务人员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系统,整合了医疗资源,同步获取患者医疗信息,实现线上医疗业务协同,病人在基层就能完成疾病诊疗,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形成。


智慧医防,群众多方受益


本次新冠疫情开始前期出现各大医院医疗资源严重挤兑,基层医院防控不足的情形凸显了基层公共卫生预防的短板。为加强防控,为后面的分诊治疗,减少医疗资源挤兑,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社区),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就医新模式,石板滩卫生院试点引入先进的机器设备,并开发相关的小程序对企业员工、对门诊病人进行个人健康数据收集,为后面的疾病预防和管理打下基础。


4月1日,东风村76岁的李向如和村里6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社区安排到卫生院进行体检,候诊大厅一台全科多功能检测仪让他平时并未关注的心率、血氧、呼吸等方面的问题5分钟不到就一览无余,通过检测的数据异常,门诊体检医生询问他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并录入到信息系统为大爷建了一份免费的电子信息管理档案,“以后大爷来看病,还有我们的村医去巡访时,都可以作为有效的参考数据,并不断丰富这个大爷的健康动态情况”门诊医生说。


在门诊中,有发热咳嗽的患者常规的胸片筛查中,卫生院自主免费增加了胸片肺结节筛查选项,通过同一张胸片CT,不仅筛查是否发炎的新冠风险,还同步筛查了其他疾病指征。几天前,和平村70岁的陈廷栋(化名)大爷就因这种筛查查出了初期的肺结节,避免了早期肺癌的发生......


因医共体建设,石板滩卫生院与区人民医院实行同一套业务信息系统,开通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区镇两级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实行预约挂号、微信缴费、自助查询报告、病房办理出入院等方便病人就医。重构门诊就医流程,先筛查后诊治,根据不同人群开展精准健康筛查,如血压、血糖、心率失常、肺功能、肺结节等,数据交由医生来判断和处置,做实医防融合。今年2月初在疫情防控中,研发外出务工、职工健康体检和体温申报小程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总计服务企业134家,职工约3500人,每天近2000人主动申报体温。开通网络门诊和快递送药,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疗关怀和服务。


“强化精准预防,把健康融入社区治理,政府组织、社区参与、居民主动开展健康筛查,依托信息化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数据库,筛查发现问题及时干预,让居民少生病,不得大病。强化资源整合,发挥好信息化优势,“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腿”,在医共体内解决病人医疗需求,实现病人有序就医。”罗力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把基层医防做实,搞医共体建设的初心。


双向转诊 群众就医少花钱少跑路


在以前,受医疗设施设备所限,乡镇大病患者需要转院到区级甚至市级医疗机构,这样就导致上级医疗机构床位越来越紧张,而市级、区级医院的医报销比例相对较低,群众对能够在乡镇就近就医的意愿越来越强。


“去城里住院费用高,转回来到卫生院住院费用就减少了很多。而且我回来以后只用在卫生院打消炎针,空闲时间我老公就可以回去种菜、喂猪了。”今年3月园林村村民李丽芹(化名)去年在成都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乳腺肿瘤手术,手术后6天她转回了石板滩卫生院,继续进行抗炎治疗。这次看病经历,让李丽芹对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像陈丽芹一样,选择在本地完成治疗。


双向转诊是医共体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上转”把疑难重症患者转给大医院,让患者得到高效治疗,通过“下转”把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并且转诊过程中患者的各类信息实现互通,构建起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模式。过去只有乡镇卫生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现在上级医院对病人进行治疗后,经医生鉴定,后期的护理治疗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的,就根据患者意愿转回到所在地卫生院进行继续治疗。通过双向转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乡镇报销比例高还可以减轻群众就医的费用负担。


为了实现双向转诊,让病人可上可下,通过医共体的建设,新都区的医保结算系统实现了双向转诊门槛费用的连续性支付。“患者在乡镇卫生院的门槛费是160元,而我们区医院的门槛费是800元,上转的患者在结账时只需要补门槛费的差价就可以了。下转的患者在上级医院开出了双向转诊单之后,持这个双向转诊单7日内到当地的卫生医疗机构住院的门槛费是直接减免的。”新都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匹配基层试点的乡村医生系统,医保局正在探讨签约患者年度费用的整体打包政策的可行性。


技术帮扶  “学习强医”机制培养镇村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才是基层百姓健康的‘守门员’,医共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医共体建设可以解决全区医疗资源,优势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整合,提升我们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服务能力,切切实实能够满足我们当地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在新都区人民医院院长古翔儒看来,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之一,区人民医院在向乡镇卫生院“输血”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能力。


除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匹配基层,基层医生队伍的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年轻人能够留得住?除了正在制定中的薪酬绩效考核改革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习强医”机制,让基层医生学得到真手艺。


每个月石板滩卫生院的出诊安排中都有新都区人民医院下沉专家的名字,而区医院的各类培训、各种活动上也都有石板滩卫生院医生和乡村医生的身影,上下联动让镇村区三级医疗机构俨然成为了一家人。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新都区医共体的建设。借助区人民医院的管理理念、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对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实施管理共享、临床共享、专家共享、信息共享、教学共享,通过坐诊带教、业务指导、进修培训和参与管理等方式,达到服务“同质化”目标,带动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提高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医院要求我们医生每个月到石板滩卫生院两次,但实际上我们一个月要来三四次。我们经常是早上做完医院安排的手术,下午又赶下来给卫生院的患者做手术。在没有手术安排的时候,我们还会对卫生院医生进行手术带教,也会对乡村医生进行专项病防治的指导。” 区医院胸外科主任付强说。除了现场手术带教,他还利用PPT、微信群聊等方式,对他所挂钩的石板滩卫生院的医生和家庭医生团进行指导。通过指导,石板滩卫生院医生能独立开展小切口胸腔镜手术,而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家庭医生团队对于胸片CT的阅片技术也有不小的提高。


通过专科联盟,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在石板滩卫生院设立了博士工作站,由该院中医科主任代平主持,每周坐诊半天,除看病外,还面对面培训乡村医生开展社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乡村医生李志学通过学习提升了技术,他在卫生站设了两张床位,开始开展给东风村村民中医理疗的服务。除此之外,石板滩卫生院还比照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开发了“学习强医”培训小程序,邀请了医共体的口腔、皮肤、中医、影像、儿科等专家视频上课,线上分享PPT和探讨疑难案例,还整合了其他专科联盟资源,如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专家授课,同时,也给医生要求了每季度学习积分的考核。


多方配套  协同推进医共体试点建设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能让群众就近便捷地就医、获得长期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节省医药费用,是惠民、利民的改革。而这一改革的推动仅靠医疗系统是不行的。作为最底层的村级医疗机构的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基础。“整个石板滩街道有13个村卫生站,为了这13个卫生站的科学规划和布局,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石板滩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君德告诉记者,因为石板滩街道城市建设的加快,很多村民集中居住,而村卫生站的设点就要科学规划,最大可能方便老百姓。以农民集中安置小区东风佳苑为例,整个小区住户有上万人口,有10个村的部分村民安置在那里,如果按原来的城市规划,卫生站会离小区有2公里远,老百姓上门不是很方便。于是街道出面协调小区的管理方,把小区大门口口岸最好的两间共计150平米左右的商铺拿出来,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乡村医生,随后街道拿出10多万费用对卫生站进行装修和配置。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卫生站选址还有10个。


为推动家庭医生系统的签约和普及,石板滩街道通过党、群力量联合社区对老百姓进行大量宣传推动,截至目前,有1万多人签约医共体家庭医生管理系统,将个人健康管理服务进入到正规医疗机构;为让辖区更多老百姓了解卫生院,小病就在家门口看,石板滩街道初期还联合石板滩卫生院采取了降低挂号费,诊疗费打八折的“促销”手段吸引村民在地看病,补差的费用由石板滩街道承担。通过这些方式,石板滩街道居民在本地就医的比例达到65%以上。“我们的群众基础好,地方政府推动又积极,可能这就是入选国家级试点的原因吧”黄君德告诉记者,把医共体试点做好,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为未来有15万产业工人容量的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做好配套,说大了讲,也是产城融合的营商环境的配套。“一个产业工人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他的身体健康就是生产力,所以我们的医共体涵盖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是包括他们的,通过医保社保,他们进入到这个系统里来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深有体会,健康不仅关乎自身,更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的运转密不可分。”


而作为整个医共体试点建设总体方案的的牵头单位,新都区卫健局考虑和协调的工作面更广,更多。新都区卫健局党委书记薛璞告诉记者,他们紧盯信息化建设这一“牛鼻子”,致力于实现“上下联、信息通”,为医共体试点做强技术支撑。 2019年8月,在石板滩卫生院启动试点“第三代基层医疗产业基地项目”。2019年12月,区卫健局印发《新都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推广方案》,开发建设“人、财、物、信息”统一管理的医共体业务协同平台,推进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将区内其他区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同一平台,建立集中监管、资源整合、统一调配和管理程序规范化、患者服务人性化、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医共体互联互通信息化体系建设。


统筹兼顾政府投入政策、医保支付、人事编制等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薪酬激励等综合改革,增强政策叠加效应。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和行业监督指导职责,切实维护和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资源集约配置,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建立新都区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医共体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3个中心”,为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健康服务。三是逐步探索实现各医共体成员单位业务、绩效考核、药械供应保障、行政、人事、资产财务一体化管理“6个统一”。联动基层机构发展,探索基层发展路径,为全国提供借鉴。“目前正在做的是,是跟医保局一起,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当前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行了座谈沟通,以县域医共体为一个整体分配额度,尝试医保打包付费新模式,将于本月4月底实施。”薛璞告诉记者。


通过紧密型医共体的运行,镇村基层公共卫生力量得到加强,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群众在家门口的就能有专家看病,慢病管理有专业团队科学管理,就医费用明显下降,医疗资源挤兑和医保负担重的情况得到缓解,老百姓吃的住行开支明显减少,实现了社会、医院、专家、患者三方获益,探索建设一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型医共体新都模式。随着医共体建设的逐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责任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