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神经内科微创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无需开颅,而且安全性高、感染风险小,术后恢复迅速,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微创介入到底是什么?具体操作流程如何进行?
微创介入手术是在影像学的引导下,经皮穿刺动脉血管(或静脉血管)将器械或者药物送达病变部位,来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的一种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不但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还有心内科、血管外科以及疼痛科、骨科等临床科室,都有广泛应用。
①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入路
这是一种精巧的技术,通过在大腿根部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通过专用穿刺针穿刺并置鞘,建立医生便能够进入血管的通路。
②造影术
借助X射线和先进的影像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内部形态结构的情况更准确的了解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夹层、闭塞、侧支循环情况、畸形甚至能发现微小动脉瘤等,为治疗提供精确的指导。
③血管介入操作
通过血管通路,医生能够在血管内进行各种精细操作,如输送导丝、导管,进行目标血管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者动脉瘤栓塞等。
④导管与支架
导管是一种中空、柔软而细长的医疗器械,它能够引导其他器械进入血管;而支架则是一种小型的网状结构,用于支撑血管壁,改善狭窄部位恢复血流,保持血管的通畅。
⑤造影剂
这是一种特殊的含碘药液,含有能在X射线下显示的物质,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血管内部形态结构。
神经介入治疗是在X射线的监视下进行的。医生首先在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桡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并置入鞘管。接下来,医生通过专用导丝输送相对应的导管到达头颈部相应的目标血管,并进行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造影是明确脑血管情况及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
脑血管造影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即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简称DSA,一般是在右侧股动脉或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逐步进入目标脑血管,注入含碘造影剂,连续拍片,清晰显示血管,必要时可进行3D旋转显影,更能明察秋毫、使病变血管无所遁形。
DSA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腔大小、狭窄、夹层、闭塞、侧支循环建立与否、畸形、动脉瘤等情况,是目前公认的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
Q:哪些人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用于确诊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症,并检查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于查找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问题。
不明原因头痛患者:用于排除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可能的病因。
Q:面对血管狭窄或闭塞,我们该怎么办?
轻度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管理。
严重狭窄:可以通过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来恢复正常的血管管径,从而改善脑部血流。
颅内外血管闭塞:可以通过微导丝、微导管及相对应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开通血管,恢复脑部血流供血。
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它也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导管放置于狭窄部位,根据狭窄血管不同可预先于动脉狭窄处的远端置入脑保护伞(使用脑保护伞主要针对斑块易脱落堵塞远端脑血管的一种保护措施),然后将球囊放置狭窄部位扩张,之后支架植入狭窄的动脉内,支撑狭窄部位,使血流通畅,改善脑组织血供。因而其创伤较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差、且血管狭窄、年龄大的患者尤其适用。
Q: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的特殊要求?
常规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需要术后即拔除动脉鞘管,经股动脉穿刺患者有效压迫穿刺部位15min,观察确认无出血后加压包扎。卧床并使穿刺侧肢体伸直8小时,同时需要家属或陪护按摩下肢肌肉,预防血栓形成,建议解除压迫后待穿刺部位处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后方可下床。
如经桡动脉入路进行介入检查或治疗则无需卧床休息或制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不影响患者生活、避免了长时间卧床的痛苦。
Q:接受了脑血管支架治疗还需要用药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脑血管病患者来说,为了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必须长期服药。而对于接受血管支架治疗后患者也需要药物治疗,同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护理措施,如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等。同时,患者应避免让伤口接触水,并在1天后揭掉胶带,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接受了支架治疗,患者即使服用药物治疗,也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血压、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心态。
(来源:四川蓝生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