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更是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基层干部唯有以“正作风”为基,以“树形象”为要,将“廉洁”二字刻入灵魂,方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耕出清风正气,织就乡村发展的锦绣图景。
一、作风正则根基稳:拧紧思想“总开关”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个别干部存在“脸好看、事难办”的虚浮之气,或是“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懒散之风,根源在于思想“总开关”松动。要根治作风顽疾,需从三方面发力:
(一)以理论学习强信念
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半条棉被”的温暖中感悟初心,从脱贫攻坚的奋斗史中汲取力量。通过专题党课、实地研学等形式,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入脑入心,确保干部在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
(二)以制度约束划红线
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将低保评定、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切的事项纳入监管范畴,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让干部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兜底”,让“混日子”的干部“没位子”。
(三)以群众监督筑防线
设立“作风举报直通车”,畅通线上线下监督渠道,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定期开展“群众评干部”活动,将评议结果与考核挂钩,倒逼干部主动转作风、提效能。
二、形象树则民心聚:当好群众“贴心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基层干部的形象,是群众眼中的“镜子”。唯有将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才能赢得百姓真心点赞。
(一)办“有温度”的实事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灌溉水源不足问题;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协调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关注孤寡老人生活,推动“幸福食堂”全覆盖。以“雪中送炭”的实效暖民心,让干部形象在为民服务中“立得住”。
(二)做“接地气”的干部
放下“官架子”,甘当“泥腿子”。用方言土语宣讲政策,让“文件话”变成“家常话”;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在家长里短中掌握真实诉求;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用汗水换得乡村“颜值”提升,让群众看到干部的“真担当”。
(三)树“清白人”的标杆
严守廉洁底线,管好“身边人”、守好“自家门”。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坚持“阳光操作”,主动公示公开,让权力在“放大镜”下运行。以“一身正气”感染群众,营造“干部清廉、民风淳朴”的乡村生态。
三、廉洁行则事业兴:激活发展“新动能”
廉洁是基层干部的“护身符”,更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唯有守住“廉”字关,才能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让廉洁成为产业“金名片”
在乡村产业项目引进中,坚决杜绝“吃拿卡要”“利益输送”,以公平竞争环境吸引企业投资。比如,某村发展生态旅游时,干部全程公开招投标,拒绝一切“关系户”,最终引入专业团队打造出网红景区,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廉洁底色,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二)让廉洁浸润基层治理
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联动监督模式,对集体资产处置、惠民资金发放等全程监督。某村通过规范“三资”管理,清理出被侵占的集体土地50亩,用于发展大棚种植,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廉洁治村,让“微权力”不再“微腐败”。
(三)让廉洁培育文明乡风
开展“廉洁家庭”“清风村民”评选活动,将廉洁元素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文化墙、快板戏等形式,让廉洁理念家喻户晓。某村通过举办“晒家风、话廉洁”活动,引导群众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陋习,每年节约开支超百万元,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农村基层干部当以作风建设为笔,以廉洁自律为墨,在乡村大地上挥毫泼墨,绘就“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壮美画卷,让廉洁之花在田间地头绽放,让振兴之歌在青山绿水间传唱!(张娟)
来源:岳池县天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