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市州动态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市州动态  

石坪山歌响云间 崔氏家风谱新篇


2020-07-10 13:53:19  来源:百姓生活网

——威远县观英滩镇乡村文化振兴侧记



石坪山歌文化艺术节


百姓生活网内江讯(曹康林 记者 梅亮 梅吉雨)近年来,威远县观英滩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紧紧围绕“弘扬石坪山歌,传承崔氏家风”的乡村文化振兴思路,以文化旅游带动生态小镇发展为契机,从而激发了观英滩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威远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弘扬“石坪山歌” 在拓展文旅资源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威远县观英滩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机遇,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上下功夫,使沉睡千百年的旅游资源得以重新开发,收到显著成效。据了解,镇域内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其中,穹窿腹地、二峨山、长沙湖、大屋基崔氏宗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坪山歌”等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共60余处。尤其是“石坪山歌”是观英滩镇民俗文化的标志。



石坪山歌非遗传承人崔永宏向来宾介绍崔氏家风


要说“石坪山歌”,就一定要说一说观英滩镇的竹塘村。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其民间流传的石坪歌谣兴于清末和民国年间,盛于建国初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石坪歌谣是观英滩镇石坪山区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歌谣,源于乡民在劳作之余,常以山歌、号子的形式驱除疲劳,愉悦身心。据悉,石坪歌谣是在清代中期由湖广迁入石坪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民族民间文化。

石坪歌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曲牌调式,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劳动、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歌词多采用七言四句的形式,歌唱形式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齐随(帮腔),其演唱风格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值得一提的是:石坪歌谣中的山歌,高亢激越的原生态歌声,翻山越岭、穿云透雾,在群山之间回响,听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王俊老师为石坪山歌艺术团授课


据悉,在解放初期,石坪山歌的魅力不仅在四川影响巨大,而且在全国民间音乐领域也是独树一帜,受到全国音乐界同行的充分肯定。1957年,“石坪山歌演唱队”曾代表内江地区参加四川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其主要演唱者蒋茂萍、杨汉书(已故)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欧美台播放了讲述“石坪山歌歌王崔荣火”的纪录片;2008年“石坪山歌”被内江市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英滩镇因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独具特色的石坪山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坪山歌被正式命名为“川南名歌”。

“石坪山歌是民间情歌,有着浓厚的乡土风情,它是山区人民追求幸福的颂歌”……近日,威远县石坪山歌非遗传承人崔永宏如是说。他认为,要弘扬石坪山歌,一定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一定要在文旅资源优势上下功夫,把石坪山歌与文化旅游活动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地促进观英滩镇文旅活动的深入发展。

近年来,为进一步挖掘整理石坪山歌,让这一文化瑰宝得到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2019年3月,观英滩镇党委、政府在石坪山歌的发源地“崔古坳”和“一碗水”开设了两个“石坪山歌培训班”。村民们对学唱山歌非常积极踊跃,培训班里每天座无虚席。自从办起山歌培训班后,当地人话家长里短的少了,打麻将的少了。一有时间,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喜笑颜开,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愉悦身心,丰富了精神生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和谐氛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物质文化展览


2016年10月,竹塘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竹塘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迅速做出规划、投入资金、启动工程,在县文旅部门的指导下,竹塘村的乡村旅游打造已具雏形。尤其是在2019年10月观英滩镇党委、政府主办了首届“石坪山歌艺术节”,此届艺术节将优美的山水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动听的石坪山歌融为一体,迎来了八方客人旅游,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近年来,在威远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观英滩镇上的石坪山歌演唱队、舞龙队、健身舞蹈队等队伍的建设开展得十分活跃,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据悉,一个颇具规模的农业发展项目——“花朝门生态园”正在迅速兴起,不久的将来,该园将积极发展餐饮、垂钓、水族观赏、田园采摘、温泉康养等多种休闲业态,挖掘现代农业文化,以农旅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生态园”的项目发展,把“生态园”打造成一个集集市贸易、娱乐休闲、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


传承“崔氏家风” 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做文章


近年来,威远县观英滩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观念创新,借助“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一手抓“石坪山歌”的弘扬发展,一手抓“崔氏家风”的文化传承,收到显著成效。



参观崔氏家规祠堂


观英滩镇地处威远县最北边,人口约2.4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姓崔。这支崔氏后裔,于公元1718年随“湖广填四川”入川,一直遵守16条家规族约: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长辈要敬、对兄弟姐妹要爱、对同事朋友要仁,尤其强调要艰苦奋斗、努力发展……

在大屋基崔氏宗祠采访,宗祠有三幅对联引人瞩目。尤其是中门联吸引人的眼球:“饮水思源祖宗恩德深似海,承前启后吾辈责任重如山”。据悉,此联为1725年先祖子裕公入川后,修建大屋基崔氏宗祠所撰写。

“崔氏宗祠,是本族发现之地和祭祖之所”。崔氏大屋基祠堂理事会会长崔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指出,家族中有什么问题,麻烦事由自己家族内部解决,尽量不要给政府添麻烦。发现族人中有临时困难的,族人们会纷纷出手相助,帮其度过难关。

据悉,崔氏族人不管是祭祖,还是对族人中的好人好事、不好的事进行表扬或者批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让族人牢记崔氏家规。对于“有家规护佑,十几代族人中无一因懒致贫的族人,无一贫困户”。多位崔氏族人或当地群众证实:“的确如此”。政府统计贫困户,没有姓崔的。“遇有懒惰之子弟,以前是打,捆到宗祠,打八十个板子;现在不打了,族人们外出或在本地打工,都会将其待带在身边,监督其工作。”竹塘村崔杨先生说道。他强调,这些懒惰子弟有点钱了,也要注意节俭,监督他不能乱花。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就不会有某个家庭成为贫困户了”。




崔氏文化入川300年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崔氏族人对16条“崔氏家规”的理解,虽各有所异,但是历经300年的岁月洗礼,崔氏族人代代相传,提高了族人的敬畏心理,营造了一个严谨的生活氛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崔氏后裔。其中,崔氏入川第10代崔扬,就是他们当中优秀的一员。

崔扬早年一直在成都经商,现在回到老家观英滩镇竹塘村,投资四千多万元,办了一个现代化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1200亩,办了林木、苗圃。每年发出去的劳务费,就是几十万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享受成都的都市生活,而回到边远山区辛勤地劳作,崔扬回答:“我就想带动族人们、乡亲们致富”。

引人瞩目的是:崔扬对家规的传承很重视。他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是博士,两个女婿也是博士,“一家四博士”,这让他很是欣慰。“从小就教他们,要努力读书。女儿们也争气,高中开始,读书就没花过父母的钱。为什么?成绩好呀,奖学金就够了”。

相似的风采,在威远县崔氏的名门之秀中,崔氏入川第8代的崔山,现任威远县高石镇党委书记,他受崔氏家风的传承和影响,造就了他从政的一段佳话。

“我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崔家家族的环境影响,家里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最大。父母没读过什么书,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家里条件不好,但父母说,只要是我肯读书,就是变卖家乡土地,也要让我读书”。

崔山说自己是从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勤奋、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我现在按这个脉络去处理上下级关系、处理同事关系,大家都认可你,这对工作推进,很有帮助”。

由此可见,崔氏家规中的“勤俭持家”,也让崔山受益。“我现在是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任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镇上的资金,不能乱花、不能浪费,要用在民生上、用在发展上、要用在刀刃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由四川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威远县崔氏家族家规获评十佳“天府好家规”。



崔氏家族入川300年庆典大会


近年来,内江市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以家风建设助力党风建设,以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传承崔氏家族家规,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传播社会正能量都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威远县观英滩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弘扬石坪山歌、传承崔氏家风”的乡村文化振兴思路,激发该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取得的成绩面前,观英滩镇党委书记曾建涵非常谦虚,他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放眼未来。我们要用好用活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谱写观英滩镇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