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讯(高雯倩)天朗气清春风好,归家正当时。5月18日上午,成都市中和中学1999届校友刘存浩重回母校,看望恩师曾仕静老师、辜刚毅老师、李国军老师,在办公室副主任李苗的陪同下重游校园。
刘存浩,成都市中和中学1999届校友。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首批学生学业规划与学生发展专家,成都四中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与学业规划相关性,新高考政策与学业选择应用,青少年学业规划与心理辅导,不同学科学业能力与认知规律分析。
重游校园——那些事那些人
从校门到操场,从梧桐大道到励志亭,从白果林到学生公寓,刘存浩用脚步唤醒记忆。每到一处,他都停下脚步,和恩师共同回忆二十年前在脚下这片土地、 身旁这个建筑发生的故事。
据刘存浩回忆,从前的老校门庄严、厚重,校门上面挂着一个大大的校徽,彰显着九十年代中和中学的深厚底蕴。而那时的操场旁有一排排平房,平房周围种了很多树,操场外的小路直通往教师公寓,在饭点经过时,他和同学们常常能闻到公寓窗里飘出的蛋炒饭香味。在他的记忆里,这是独属于中和中学的味道。
九十年代科技不如现在发达,没有电子打铃声,反倒是悠扬深远的古钟声伴随了刘存浩无数个读书的日子。一下课,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并肩走出教室。“去操场后面的‘鬼屋’探险” “放学去吃学校门外的肥肠粉和饺子,还有小卖部的冰棍”。比起现在包装精致的冰淇淋,从前学校小卖部老板自家冻的手工冰棍更令刘存浩回味。就像简单而纯粹的中学时代,没有华丽的装饰物,同学们都以赤子之心在中和中学这片土地上成长。
刘存浩高中时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那时候就盼望着每周周末,在篮球场和朋友们比赛个半场或小半场。”中学时代一起打球的同学们如今虽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广东、重庆、成都、厦门·····却无一不惦记、牵挂着母校和恩师。从前的体育明星、写作才子、理科学霸都践行着中和中学“允德允能”的校训,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发光发热。
刘存浩和恩师们一同走进校史馆,再次回味了中和中学赋、中和中学核心文化,观看了历任校长介绍、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教案、笔记、奖状,聊到了过去的校歌歌词、校徽图案、校服样式。曾仕静老师在状元墙上发现了自己学生的身影,细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善学善思,坚守理想,成长为如今的世界前沿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卓越企业家······正是这些榜样给予我们力量,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中和中学人向善向上。
传承—— 拒绝“差不多”
刘存浩回忆,班主任曾老师教学十分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要求全班同学全文背诵古文,并默写翻译。“以前比较调皮,静不下心,常常被曾老师留下来写小字、背书。陈涉世家,闰土与猹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到现在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讲到这里,刘存浩在现场流畅地背起了《岳阳楼记》。曾老师笑着回应,这是在练学生的文学基本功,孩子们应该要趁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多背文章。正是曾老师的严格要求,让刘存浩把中华经典刻进了骨子里。
中学时代严谨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拒绝“差不多”的习惯也养成了,刘存浩便将这种严谨认真的精神传承了下去。他科学地培养自己的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坚韧的品格,鼓励不到六岁的儿子参与体育竞赛。前不久父子俩才骑行到西岭雪山,全程两百多公里。“最近和孩子约好以后骑车翻秦岭。就是为了培养他的毅力,做事不要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这是曾老师教会我的宝贵一课”。
九月再见——我与母校有个约会
以前和中学同学一起打篮球,后来也在石室中学带过学生打篮球,今天刘存浩和自己的高中体育老师李老师约定了回母校打几场篮球。 除此,他还准备联系老同学们,共同筹备1999届同学会,续写师生情、同学谊,更不会错过即将到来的母校90周年校庆。
约篮球,约同学会,约校庆。中和中学,我们九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