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传播 百姓生活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搜索:
军旗飘扬
当前位置:聚焦西部  >  军旗飘扬  

大国豹变 筑路为基


2021-10-15 11:45:07  来源:百姓生活

[军旅作家贺贵成长篇小说《雪域高原》系列评论之九]


大国豹变 筑路为基


——读《雪域高原》有感


陈早先


19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历时5年,奇迹般地在“世界屋脊”上成功修建了川藏青藏公路,对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变革、保障民生、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经过20多年的使用,加之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不良导致青藏公路病害严重,需进行整治和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首例在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的工程,也是中国公路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


礼敬这一超级工程,四川作家贺贵成捧出了40多万字的小说《雪域高原》。



图:改建后的青藏公路。


小说以“黄宝宝持枪杀团长”事件开端。受此事件牵连,秦擎天被“发配”到工程尖刀连担任副连长。工程尖刀连承担着青藏公路改建工程中最艰苦的任务,具体任务为铺筑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海拔5300多米)、风火山段(海拔5000多米)段沥青路面,修建沱沱河大桥(海拔4547米)。大多数来到尖刀连的人,要么是像秦擎天这样的“倒霉蛋”,要么怀有这样那样的个人目的。这样“接地气”的开端,一下子打破了我对主旋律作品人物通常自带“高大上光环”的预判,被吸引着不断读下去。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在那里,雪打得人睁不开眼睛,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仅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别说筑路,就是走路也艰难异常。而更可怕的是,高山反应像一只紧追不舍的老虎难以摆脱,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严重危及人的生命。


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尽管要去的地方号称“生命的禁区”,尽管心里有各种委屈,但作为军人,命令一下,全都义无反顾,迅速集结。


追随贺贵成这位曾服役于青藏高原的老兵平实如话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循着铺路工程一厘米一厘米地推进,读者对这一个个筑路军人熟悉起来、心疼起来也越发敬重起来。


冰封雪裹的唐古拉山属于永久冻土地带,工程兵一镐下去,地上只有一个白点,可是虎口却被震得又麻又痛。推土机沉重的推土刀一下去,也只推出几道白痕。“我看是地硬还是铁硬”,连长王大寨没有低头,想出了镐头砸镐头的办法,最终一厘米一厘米地挖开一条小沟。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王大寨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延伸。在那里,最沉重的负担锻造了最强盛的战斗力,最冷硬的冰雪见证了最热血的坚持。



图:改建中的青藏公路。


是,这就是和平建设年代军人亮剑的方式。


然而,天路并非一日可以筑成,日复一日的坚持更加考验军人的品质。有的人选择鏖战,比如秦擎天,虽然是受了委屈,但他拿得起放得下,既能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又能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人温柔体贴,尽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还博学多闻、能说会写,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是新时代军人的代表。也有的人没能扛住,比如开始当了逃兵的赵小刚。当赵小刚被他父亲送回来后,“怒伤肝”王大寨并没有对他发火,而是要求大家在生活上关心他,工作上帮助他。而秦擎天从一对磕着等身长头向着拉萨朝佛的藏族母子说起,帮助赵小刚坚定了信仰,使他更加明白确立奋斗目标的重要性,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


当然,《雪域高原》绝不是一个英雄的奋斗史,而是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众多栩栩如生、丰满亲切却又各具特质的尖兵形象的成功塑造,丰沛了故事的内涵,也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连长王大寨是全连官兵敬重的带头人,他同别人一样,也有着丰富深厚的感情,对士兵们真心疼爱,只是不善表达的他,在形势严峻、任务沉重之时,总是疾言厉色、威严有加,被大家背后叫作“怒伤肝”;副指导员张德彦是团长的准女婿,开始时小肚鸡肠,因为吃醋还总给秦擎天下绊子,但在雪与血的净化中,战友和爱人的感召下,最后知错能改;军医何玲是团长的女儿,她不顾父亲和男朋友的反对来到高原,俯下身子、挽起袖子,热情为官兵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青春、激情、理想在雪域高原闪耀光芒,她也收获了自己真正的爱情;李俊杰家里三个亲人接连去世,他也没能回去料理,当妻子千里迢迢来高原看他时,居然一下子没认出来;加班加点抢活儿干的余辉,直至壮烈牺牲,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师后勤部副部长的儿子;在只有黄豆、压缩菜、咸菜的情况下,为了改善大家的伙食,大厨黄宝宝先是跟黄豆“杠上了”,后来又变成“野外生存专家”,打老鼠、打兔子、打鱼,最后牺牲在沱沱河里;藏族战士俄尕志修起路来不怕苦不怕累,自发自动承担起尖刀连与沿途藏族同胞沟通的重任,还帮助牧民给牛羊防病治病,在回途中不幸遭遇泥石流……这些战士,虽然扛的是锹镐,但个个骁勇善战。虽没有枪林弹雨,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战争却照样残酷而壮烈,这些可敬可爱的人用血肉之躯和忠诚实干筑起了千里坦途。


在那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岁月里,军人们也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在爱情、家庭、金钱、地位等问题上面临着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取舍的挑战。如果说,每个军人面对使命都是一柄百炼钢,那么,休息时他们对远方恋人、妻子的说不尽的相思之情,对病势垂危的父母的歉疚之心,对陷入危机的婚姻钻心的痛,对自己未来的联翩浮想,对战友的体贴、牵挂……都使他们化成绕指柔。


作家贺贵成的文字简洁平实,却谱成了一曲军人的壮歌。《雪域高原》既是一个我军官兵改建青藏公路的动人故事、一部慷慨雄健而又温情脉脉的文学作品、一幅浓墨重彩的关于人心、世情的画卷,又是一份基层部队官兵如何看待使命、信仰、家庭、爱情、义利的全面报告。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85年8月,由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后编入武警部队)官兵承担的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基本竣工。修路4年,仅工程尖刀连就有7位官兵捐躯。是什么让尖兵们甘愿为之流血,为之牺牲?是路。


就如王大寨所说,开辟和改建青藏公路,为的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强、团结、文明的西藏,他们修的是生命路、团结路、幸福路。


从生命路、团结路、幸福路出发,流血牺牲筑路、护路,也许才是理解《雪域高原》的更动人的楔入点。



图:改建后的青藏公路通天河上架金桥。


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自那以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尽管世界风云诡谲变幻,中国周边群雄环伺,但中国在社会、经济、交通、科技、军事、民生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绩。如果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条由光荣和梦想引领但注定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天路,那么,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无论是在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还是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转型时期,都是中国道路的实力筑路者,忠诚护路人。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修路,是 “小史”,也是“大史”。解读开篇于2021年的《雪域高原》,将获得一个契机,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懂中国豹变的内生力量。透过这部“小史”,我们得以触摸和解读中国人以勇毅坚忍的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久久为功的韧性和使命必达的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密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实现和平发展的独特路径。


对伟业最好的敬意,就是身体力行。宏阔的中国梦铿锵向前,需要千千万万个坚守岗位而尽职尽责的尖兵、身体强健而意志坚定的尖兵、胸怀理想而兼具智慧灵性的尖兵、善于合作与甘于奉献的尖兵前赴后继、继往开来。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从高山之巅如雪水融流,淙淙不息,滋润大地,传承和发扬“两路”精神,将穿越时空的隔膜,让奋斗者进行精神对话。


树树鸣蝉叶叶风,夏日的午后,合上《雪域高原》,眼前是黑缎般的青藏公路在云端蜿蜒曲折,雪山顶上冉冉升起的旭日把湛蓝的天空映得红彤彤的。秦擎天说,这叫“朝阳如血”。如此壮美之境,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系某报社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钰